【原文】
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,将受命于君,合军聚众,圮地(1)无舍,衢地(2)交合,绝地(3)无留,围地(4)则谋,死地(5)则战。途有所不由(6)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
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,知用兵矣;将不通于九变之地利者,虽知地形,不能得地之利矣;治兵不知九变之术,虽知五利(7),不能得人之用矣。
是故智者之虑,必杂于利害(8)。杂于利而务可信(9)也,杂于害而患可解(10)也。
是故屈诸侯者以害,役诸侯者以业,趋(11)诸侯者以利。
故用兵之法,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;无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故将有五危:必死,可杀也(12);必生,可虏也(13);忿速,可侮也(14);廉洁,可辱也(15);爱民,可烦也(16)。凡此五者,将之过也,用兵之灾也。覆军杀将,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。
【注释】
(1)圮地:难于通行的地区。圮(pǐ),毁坏的意思。《九地》:“行山林、险阻、沮泽,凡难行之道者,为圮地。”
(2)衢地:四通八达的地区。衢(qú),四通八达。《九地》:“诸侯之地三属,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,为衢地。”
(3)绝地:指交通困难,又无水草粮食,难于生存的地区。《九地》:“去国越境而师者,绝地也。”
(4)围地:指地形四面险阻,出入通路狭窄的地区。《九地》:“所由入者隘,所从归者迂,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,为围地。”又说:“背固前隘者,围地也。”
(5)死地:指前不得进,后不得退,非死战就难以生存的地区。《九地》:“疾战则存,不疾战则亡者,为死地。”又说:“无所往者,死地也。”
(6)途有所不由:途,道路。有的道路不要去走。
(7)五利:指“圮地无舍,衢地交合,绝地无留,围地则谋,死地则战。”也有指“途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但其中“君命有所不受”不属于地形的范围。
(8)杂于利害:杂,掺杂,这里引申为“兼顾”。曹操注:“在利思害,在害思利。”考虑到有利、有害两个方面。
(9)杂于利而务可信:务,事的意思;信,通“伸”(shēn),伸行、发展的意思。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方面,事情便可以顺利进行。
(10)杂于害而患可解:在有利情况下,考虑到不利的方面,祸患就可以解除。
(11)趋:归附、依附。《
荀子议兵》:“故近者歌讴而乐之,远者竭蹶而趋之。”这里的“趋”,也是归附的意思。
(12)必死,可杀也:指勇而无谋,只知死拼,可能被敌军杀害。
(13)必生,可虏也:虏,俘虏。临阵畏怯,贪生怕死,可能被敌俘虏。
(14)忿速,可侮也:忿(fèn),愤怒。指将帅性格暴躁而急于求成,就可能被敌人的侮辱所激怒,因而急躁冒进,招致失败。
(15)廉洁,可辱也:廉洁,这里指廉洁好名,过于自尊。廉洁本来是一种好的品德,但是过于追求廉洁的好名声,就可能因敌人所散布的流言蜚语而感到羞辱,以致不顾利害得失,但求一战而雪耻,这也是很危险的。
(16)爱民,可烦也:爱民也是将帅的一种好品德,是将帅五德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中仁的具体表现。但将帅的仁,应该是一种大仁,而不应念念于小的爱民和不忍,即所谓妇人之仁。即应从大局出发,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最大的仁,为此不惜以必要的牺牲为代价。不能被敌人的一些暴行所干扰,以致顾此失彼,危及整个大局。
【翻译】
孙子说: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,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,征集民众,组成军队,出征后遇到山林险阻、沼泽水洼等难以通行的“圮地”,慎勿驻扎;在几国交界、四通八达的“衢地”,则注意结交邻国诸侯;在没有水草、粮食,交通困难,难以生存的“绝地”,千万不可停留;处于地势险要、道路狭窄,不易找到出路的“围地”,则要设法避免或者出奇制胜;陷入进退两难、走投无路的“死地”时,要坚决奋战而死里求生。有的道路不要去走,有的敌军可以不去阻击,有的城池可以不去攻克,有的地盘可以不去争夺,甚至国君某些不适当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。
因此,将帅若能精通上述策略的运用及其利弊,就算懂得如何用兵了;将帅若不能通晓上述策略的运用及其不利后果,即使是熟悉地形,也不能发挥其有利作用。统帅指挥军队而不通晓上述策略,纵然知道五种地形的利弊,也还是不能充分发挥全军将士的战斗力。
所以,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时,必定兼顾到利弊两个方面。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因素,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;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因素,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就可以预先排除。
所以,要使诸侯屈服,就要对其威逼;要使诸侯出力,就要给他制造事端;要使诸侯自动前来投靠,就要用一些小利去引诱他。
所以,用兵打仗的一般原则是,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进犯,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准备,严阵以待;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击,而要依靠自己坚不可摧的防御,使敌人不敢进攻。
因此,将帅有五种弱点是致命的:勇而无谋,只知硬拼,就有可能被诱杀;临阵畏怯,贪生怕死,就有可能被俘虏;浮躁易怒,刚愎求成,就有可能受敌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计;过分廉洁好名,矜于名节,就有可能被流言中伤而落入圈套;过于溺爱民众,仁义至忠,就有可能被敌人的暴行烦扰而陷于被动。以上这五种情况,是将帅的性格大忌,也是用兵的灾难。全军覆没、将帅被杀,都是由这五种危险因素引起的,因此,不能不警惕这五种性格缺陷。
【按语】
战场上千变万化的,胜败除了要看双方的兵力大小,还要看指挥员的应变能力,孙子用“九变”来形容这种变化,可见变化之多。没有变化而墨守战规,自然要被灵活多变的对手打败,这其中所说要有所“不为”“君命有所不受”“杂于利害”都是很重要的军事原则,从古到今许多有作为的军事家,正是靠多变来取胜的。
【实例解读】
诸葛亮设伏擒张任
古代有许多著名将领都是利用地形作战的高手,他们利用山地、平原、沼泽等地形的特殊性,取得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数不胜数。
公元2(14)年,刘备调诸葛亮、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、江州、江阳。不久,刘备包围雒城(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)。庞统率众攻城,不幸被蜀将张任放流矢射死了。听到庞统被射杀,诸葛亮十分震惊,便亲自率兵前往四川,派了张飞先行。
张飞所到之处,蜀兵望风归顺。张飞到达雒城后,见到了刘备。刘备、张飞几次与雒城守将张任交锋,都各有胜败,但雒城依旧掌握在张任的手里。
正在这时,诸葛亮率人马赶到,询问了雒城的情况。降将吴懿说:“守将张任是蜀郡人,非常有胆略,不可轻敌。”诸葛亮于是决定先抓住张任,再攻雒城。
在雒城东部有一座桥叫“金雁桥”。诸葛亮骑马到桥边绕河看了一遍,回到寨中,对黄忠、魏延说:“离金雁桥南五六里,两岸都是芦苇丛,可以设埋伏。魏延带(10)(00)枪手伏在左面,单戮马上的敌兵;黄忠率(10)(00)刀手伏在右边,单砍敌兵的坐骑。杀散了敌军,张任必定会从东边的小路逃走。张飞率(10)(00)人马,埋伏在这条路边,就能捉住张任。”接着,又令赵云埋伏在金雁桥北:“等我诱引张任过桥后,你就把桥拆了,然后列兵在桥北,让张任不敢往北走,逼他向南撤退,进我们的伏击圈。”调兵遣将完毕后,诸葛亮亲自前去诱敌。
张任得知诸葛亮前来攻城,忙留张翼等人守城,自己与卓膺分别率领前队和后队,出城退敌。诸葛亮带着一支参差不齐的队伍,过金雁桥与张任对阵。诸葛亮乘坐四轮车,头戴纶巾,手摇羽扇。两边有(10)0多骑兵簇拥着,远远地指着张任说:“曹操仗着百万军队,听到我的名声,都吓得望风而逃。你是什么人,竟然敢不投降
”张任见诸葛亮军队不齐整,在马上冷笑道:“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,原来只是徒有虚名。”说完,把枪一摆,率军就杀了过来。诸葛亮一见,假装吓得不行,丢了四轮车,上马就向桥后退走。张任从背后一路追赶过来,直追过金雁桥。正在这时,忽听一声大喝,刘备从左边,严颜从右边,一齐冲杀了过来。张任才知道自己中计了,急忙回军,却见金雁桥已被拆断。又想朝北退兵,却见赵云率军在对岸列军摆开,于是不敢北去,直往南绕河逃走。
走了不到几里,到了芦苇丛杂的地方。魏延一军忽然从芦苇丛中出现,用长枪乱戳;黄忠一军伏在芦苇里,用长刀只剁马蹄。张任的骑军纷纷摔倒被俘。步兵见势不好,哪敢再跟上。张任只好带着几十个骑兵往山路方向撤退,正撞着等候在那里的张飞。张任正想夺路而逃,张飞大喊一声,众军齐上,把张任活捉了。部将卓膺见张任中计,也就投降了赵云。
张飞押着张任,来到刘备的帐中。诸葛亮也在刘备身旁坐着。刘备对张任说:“蜀中的各位将领,见了我们纷纷望风而降,你为什么不投降呢”张任怒目而视,叫喊说:“忠臣怎能事两主”刘备说:“你真不识时务!投降即可避免一死。”张任说:“今日就是投降了,日后也会变节的。你还是快把我杀了吧!”刘备不忍杀他,张任破口大骂。诸葛亮令人斩杀张任,保全他的名节。刘备感叹不已,让人收敛张任的尸首,葬在金雁桥旁,以表彰他的忠诚。
诸葛亮先是了解雒城周围的地形,再以他本人聪慧的头脑,准确无误的算计,以及对兵法的熟谙,果断地采用了诱敌深入,切断退路,然后布置伏兵,请君入瓮的绝妙计策。
阿尔巴尼亚军设陷阱全歼对手
15世纪时,土耳其是欧亚地区的强国,它经常不断地大规模入侵欧洲各国。1444年6月,在著名将领阿里巴夏指挥下,土耳其发兵2.5万,从第勃拉方向攻入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。阿尔巴尼亚军队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统帅下,奋力迎击入侵的土耳其军队来保家卫国。
斯坎德培见土军来势汹汹,傲慢骄横,狂妄至极,于是决定利用土军的骄狂轻敌心理,诱使其落入自己设计的圈套,好以弱胜强,彻底歼灭土军。
阿尔巴尼亚军队来到土军面前,一片萎靡不振,假装遭到土军打击,全线溃败。斯坎德培率阿军按事先确定的路线退却,撤入被丛山和密林包围的、狭窄的托尔维奥拉平原。而在这里,四周山上林中,斯坎德培其实早已埋伏好阿尔巴尼亚的主力兵马。阿军在撤退中,沿途丢下大量辎重军械,显得狼狈不堪,以让土军深信不疑。
土耳其部队见阿军退入托尔维奥拉平原这个不利的地域,大喜过望,以为阿军这下进入了绝境,于是倾全部兵力穷追过来。结果,他们自己落入了阿尔巴尼亚人早已掘好的陷阱。严阵以待的阿军从四面八方猛扑过来,退却的阿军也掉转身加入攻击。土军毫无防备,一时手足无措,阵形大乱。这一战,2万多土军全部被歼灭。
可见,地利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,天时不如地利,掌握地利的一方更掌握主动权。